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学校特色
    ACP课改
    厚朴厚博课程
    特色项目
             - 以棋冶情
             - 足球少年
             - 创客空间
             - STEM 课程
             - 阅读之旅
 
“创客空间”科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创客空间”科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一、课程基地建设基础
(一)政策基础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鼓励探索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二)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他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三)学校实践基础:
1.科技特色项目校园环境初现轮廓
   两校重组后,校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和研讨,制定了详尽的科技课程环境建设的计划方案,2017年,学校“未来工程师”和“创客空间”两大专用教室已通过上级批准改建并已投入使用。“科技长廊”的布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科技类专用教室的使用和科技长廊的环境优化为我校科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场地和氛围基础。
2.科技特色项目研究团队初步形成
课程特色首先特在教师,没有特色的教师,就没有特色的学校,教师特色是学校特色的着力点。学校对全体教师的优点特长、潜能优势进行全面调研,从培养和培训两方面建设科技特色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拥有科技教师五名,他们是江苏省和苏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他们担任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专职裁判和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专职裁判,他们是全国机器人等级考试苏州区特聘裁判,他们已经在多个科技教育项目领域参与了教育研讨的磨练,不仅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和成果提炼能力,而且具有团队协作、不断创新的团队精神,国家课程的实施水平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提升显著。近三年来,他们已带领我校学生在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大赛中连获初中组团体一等奖;在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FLL工程挑战赛中连获初中组一等奖;在2015年和2016年蝉联江苏省和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初中组VEX工程挑战赛冠军,并代表江苏队参加了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得银牌,此项成绩是江苏省初中组中的最好成绩;在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建模比赛中获多项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我们又结识了一批致力于科技创新研究和课程教学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中有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区主任委员、有全国青少年机器人优秀教练员、有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裁判长、有全国机械加工职业技能大赛金牌教练、有全国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大赛金牌教练。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科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些都为我校成为科技特色课程建设基地提供了智力和师资基础。
3.科技特色项目研究方向逐渐成熟
    从2012年至今,我校连年参加苏州市中小学“吉尼斯”科技竞赛活动,在传统科技项目——魔方、九连环、华容道等项目中成绩斐然。近三年来,“未来工程师”项目在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建模比赛中获得多个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未来工程师团队在2016年获得“苏州市十佳初中生社团”称号。在机器人FLL工程挑战赛和VEX工程挑战赛这两项国际赛事领域,我校与直属初中兄弟学校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在苏州市已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年上半年,我校都会举行不同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普及科技知识、开展科技活动、丰富科技生活、创新科技理念。我校的科技特色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践,一步一脚印,正逐渐形成“普及教育——兴趣培养——精英培养——外出竞赛——创新拓展”的教育模式,为我校成为科技特色课程基地提供了研究基础。
二、课程基地目标任务
(一)学校定位:根据我市义务教育发展趋势和初中阶段学校办学规模,根据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根据我校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科技、棋类、体艺教育资源,我们将学生发展定位在“办百姓喜爱的、有品味、有特色的优质初中校”。
(二)达成目标:营造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氛围,推进普及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创新科技教育方法与科技类社团活动,打造现代化、数字化科技教育学习、体验、交流平台,拓展科技教育多元价值功能,全力提升学校师生综合素养,促进师生成长发展,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品牌效应。在科技方面,不仅使我校成为苏州西部最强学校,还要成为苏州直属初中“科技最强学校”!
(三)主要任务:
1.丰富以“创客”为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一方面在静态意义上完善,结合专用教室的改建,装备“创客空间”和“未来工程师”两个专用教室;同时围绕学校的改造工程,布置科技长廊,添加创客元素。另一方面在动态意义上,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科技节、主题班会、黑板报、小报制作、校园网、公众号等媒介,积极创建一块“创客空间科技特色动态板块”,同实践、共探讨,师生相乐。以此推动师生对科技特色的认同、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创设和谐生态的氛围。
开发“创客空间”特色课程。通过“创客空间”科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结合实践,一方面要结合国家课程要求,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教育课程设置结构和课程管理,建立“科技教育课程基地”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完善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科技教育和其他学科间的横向沟通,努力开发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以不断完善学校整个“厚朴厚博”课程体系。
3.建构“创客”为主题的科技教学模型。不断完善学校已形成的“普及教育——兴趣培养——精英培养——外出竞赛——创新拓展”科技教育模式,以打造科技教育生本课堂为抓手,深化科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努力构建以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强化自主、合作、实践、体验、创新的生命学习模型,彰显科技教育育人价值。
4.建设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一方面,学校将高度重视技术推动的互动学习、交流平台的研发,建构“创客空间”科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专题网站。利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实施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在碰撞、分享的自主、开放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创新能力被培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学生科技类社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此推动实践层面的综合学习,深化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并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此外学校还将利用该平台,创新教研活动,,博采周边的优质资源,整合各方有利因素,与区域资源有效地融会贯通,同时,实现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5.开辟基于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坚持“合作创新,奋发超越”的学习方向,开辟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创客空间”就是为了呵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提供“让想象落地”的平台。创客活动在科技特色教育中恰恰能弥补传统教育忽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缺陷,让学生“玩创新“、自主探究、激发创新的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6.构建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一是制定并实施学校打造具有科技教育智慧的教师队伍培养方案、教师特色专业成长发展规划等。二是加强科技教师团队建设,加强校本特色课程培训,开展科技教育科研、创建科技特色课程、开发科技校本课程等实践,增强教师对科技特色教育的认识和把握。三是教师的对外交流与学习,“走出去,请进来”,选派有科技专长的教师到其它学校参观学习,同时邀请校外科技专家来校培训,使学校形成一支具有与科技特色建设相吻合的教学理念、与科技特色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能力、与科技特色课程开发相匹配的科技特色师资队伍。
三、“创客空间”科技教育课程实施
1.“创客空间”科技教育课程的实施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1)普及层次:初一年级每周每班1课时,实行“走班制”学习,按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电子电路》、《机械设计》、《编程》、《木工》等课程的系统教学。
(2)拓展层次;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机器人、未来工程师、3D雕刻、魔方等科技类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周三下午3:50--4:50。
(3)研究层次:吸纳兴趣比较浓、天赋比较高、家长比较支持的学生参加“创客空间”校队,基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意愿,组织进行专门训练。地点和时间上采取课堂和课余、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训练主要安排在寒暑假进行。
2.“创客空间”科技教育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对课程的诊断、激励、调节、导向、反思等重要功能,推进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着力构建科技教育课程发展性评估体系,构建学校、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多方互相参与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互助提升和课程的更新完善。
 
 

©2017 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版权所有  苏ICP05038985号
 ©2017 SUZHOU CAIXIA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Website designed by LightBlue Vision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