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周国旗下讲话——立身之路,以德为道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立身之路,以德为道》。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无不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是啊,如果你身患残疾,不必绝望,要相信奔向希望用的是意志非身体。如果你面临失败,不必气馁,要相信有失才有得,成功就在前方。但如果你失去了道德,那你失去了一切成功的可能,因为你失去了做人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随意吐痰乱丢垃圾时,会觉得他没有素养;当我们在遭受困难发出呼喊却无人回应时,会觉得周围的人没有同情心;当我们被他人欺骗时,会认为他没有诚信……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在这些人心中,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善恶不分,不讲诚信,不知廉耻,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古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历史教训。也许大家会认为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伟人、名人才需具备,我想说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普通民众。也许有同学有过到国外旅游的经历。大的不说,只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相信良好的秩序必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问,在这样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以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才会形成这样文明的社会氛围。我们从小接受道德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的纸屑、杂物,却不会弯腰捡一下,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么?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上下功夫。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那么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长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逐渐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长大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中国人!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